甲胄的名词解释

网上有关“甲胄的名词解释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甲胄的名词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词目:甲胄

拼音:jiǎ zhòu 1998年秦始皇陵发现一座面积约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据发掘报告称,在试掘的一百多平方米面积内,出土了一百多副石甲胄 ,其中胄约有四十多项 。已经修复的胄(编号为“K9801T4G4胄1” ,简称“胄1”。),可称为“秦帝国第一胄 ”,由74个石质甲片以铜条编缀而成 ,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顶秦胄,它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秦胄的形制。然而,正如发掘报告所言 ,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而当时的实用甲胄不会以石材为原料 。文献中甲胄多为皮革和铁质,三国时西南夷人多以藤条制作甲胄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有皮甲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均发现铁甲遗存,而以石片编缀的甲胄由于延展性差 、极易破碎、战时及时修复困难等缺陷而难以用于实战。观察这些石甲胄并参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模塑甲衣 ,可以看出,秦代实用的甲胄可以分为皮质和铁质,而以石甲胄随葬可能是出于当时的丧葬制度或石甲胄不易腐朽等原因 ,几乎不存在用于实战的可能。另外 ,K9801出土的马甲在形制上比曾侯乙墓发现的马甲更加进步,增加了“当胸”部分,为研究马甲形制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

如果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秦军甲衣的形制并佐证了不同身份级别的将士有不同甲衣的配备 ,那么石甲胄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甲胄形制,并解决了秦胄存在与否及其形制问题,为研究秦代防护兵器提供了宝贵资料 。K9801石甲胄陪葬坑规模之大、甲胄之多 、距封土之近 ,充分说明了秦人在长期兼并六国战争中对甲胄的高度重视,暗示了战国至秦汉之际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 ,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 ,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 ,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 ,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 。反过来,甲胄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个时期进攻性兵器由较钝的青铜兵器向锋利的铁兵器的转型历程。

由于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各国便很重视甲胄的制作,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官修的《考工记·函人》详细记述了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 、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充分反映了齐国以至其他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而在秦国 ,由于连年进行兼并战争,到秦昭王以及秦王政(即秦始皇帝)时更是将甲胄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的一座秦墓中,发现了大量成书于战国晚期(秦昭王时期)至秦始皇时代的记载秦国法律令及文书的竹简 ,既有名的“云梦秦简”,该简册的律令部分主要记载了对当时违反国家法令人员的处罚标准,其中最常见的处罚种类称为“赀 ” ,即违反法令者以缴纳规定数量的钱财或实物来抵赎自己的罪。而赀刑中最常见的则为“赀一甲 ” 、“赀一盾”等处罚方式。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是违法者直接以缴纳甲胄或盾盾牌等实物来抵罪,但是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背景、甲胄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以及考古资料发现的甲胄实物 ,便可得知并非如此 。首先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奖励公战,严禁私斗 ,施行保甲制度,严禁民间私造兵器,而甲胄盾牌等兵器自然也在禁造之列 ,个人也就不可能私造甲胄以上交;其次,从《考工记》的记述可知,甲胄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非手艺娴熟者所能为之,即使勉强为之,亦难免质量上有良莠不齐之嫌;另外 ,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 、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 ,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 ,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说明甲胄制作应当是官府统一组织、大规模 、以类似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甲胄便于组装编缀以及修复时甲衣之间甲片的“兼容”和替换 ,这样的甲胄绝非“各自为政 ”的私造方式所能制成的。综而观之,秦代“赀”刑所要缴纳的不大可能是甲胄等实物,而更可能是由违反律令者向官府缴纳与甲胄、盾牌等实物价值相当的货币或财物。

这种交纳货币或财物以代替甲胄、盾牌的解读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疑惑 ,即既然是交纳钱财而非甲胄等实物,那么秦简中又为何直书甲胄而不直接书为钱财数量?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在先秦时期以至西汉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尽管货币业已出现,但是以货币代表价值的观念在社会中尚未普及 ,人们更多的是以等价交换物的价值作为中介来衡量其他交换物的价值,习惯于带有原始色彩的物物交换方式 。由于战争频繁,甲胄盾牌必然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不会下跌 ,政府以甲胄作为等价交换物可以确保向被处“赀”刑者征收更多的钱财或其他实物 ,如此便可以达到政府在“赀 ”刑罚金方面的“保值”甚至“增值”,其本质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在客观上,以罚钱物代替对违法者肢体残害或服劳役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对社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处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秦军的武器配备和军费供应 。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一方面 ,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以至秦代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 ,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 ,铁甲胄这种新种类的甲胄也有所发展。所以,秦代是两种质地的甲胄并存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甲胄的读音

甲胄 ,汉语词汇 ,拼音为jiǎzhòu,有三个释义,泛指兵器 、披甲戴盔 ,还指战争 。

解释:泛指兵器。披甲戴盔。指战争 。

宋·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橹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 ,变东作西成之器。 ”

《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_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 。”

《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

《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 ,拥士宁登重榻。 ”

清·赵翼《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

甲胄的读音是jiǎzhòu,其有关内容如下:

1、甲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甲胄是用皮革制成的。在中国的商代时期,出现了用青铜制作的甲胄,随着时间的推移 ,甲胄的材料不断进步 ,从青铜、铁发展到后来的钢制甲胄。

2 、甲胄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如铁、钢、皮革等 。然后将材料切割成适当的尺寸,进行初步的加工。接着进行细致的打磨和拼接 ,使甲胄具备防护能力。最后,在甲胄上附加皮革或金属饰品,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 。

3 、甲胄通常分为头盔和铠甲两个部分。头盔是为了保护头部免受攻击而设计的 ,通常由金属 、皮革等制成,具有防弹、防震、防辐射等多重功能。铠甲则是为了保护身体而设计的,通常由金属板 、皮革等制成 ,具有防护、防刺、防火等多重功能 。

拼音的有关知识

1 、拼音的历史:拼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文字表示方法。在清朝末期 ,许多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将汉字的发音以拉丁字母的形式表达出来。

2、拼音的用途:汉语教育拼音是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龄儿童学习汉字之前,他们可以使用拼音来阅读和发音 。输入法拼音输入法是电脑和智能手机上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们允许用户通过输入拼音来快速输入汉字。

3、拼音的结构:拼音使用26个拉丁字母和一些声调标记来表示汉字的发音。声母是拼音的第一个部分 ,表示一个音节的初始辅音 。韵母是拼音的第二个部分,表示一个音节的核心元音和可能的韵尾。拼音中的声调标记用来表示汉字的声调,汉语中有四个基本声调和一个轻声。

关于“甲胄的名词解释”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翠雁的头像
    翠雁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翠雁”

  • 翠雁
    翠雁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甲胄的名词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甲胄的名词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词目:甲胄拼音:ji...

  • 翠雁
    用户080309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甲胄的名词解释》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翰腾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