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通经散简介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通经散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目录 1 拼音 2 方出《圣惠》卷七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三三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眼科阐微》卷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附注 4 《女科旨要》卷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古今医鉴》卷十一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5.5 用药禁忌 6 《金鉴》卷七十八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7 《儒门事亲》卷十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用药禁忌 7.8 通经散的临床应用 8 《产科发蒙》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8.5 加减 8.6 制备方法 9 《竹林女科》卷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明医指掌》卷六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通经散 1 拼音
tōng jīng sǎn
2 方出《圣惠》卷七十二 ,名见《普济方》卷三三三 2.1 方名通经散
2.2 组成鼠屎1两(烧灰)。
2.3 主治室女月水不通。
2.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以温酒调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
3 《眼科阐微》卷三 3.1 方名通经散
3.2 组成当归1两,生地1两 ,栀子1两,薄荷1两,赤芍1两 ,黄芩(酒洗)1两,大黄8钱,红花2两 ,黄连6钱,川芎6钱,羌活6钱 ,甘草3钱,苏木6钱,木贼5钱。
3.3 功效破血通经。
3.4 主治妇人、室女因血热而经逆上行,血灌瞳仁 ,或患久血死在目珠而生胬肉 。
3.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姜皮汤调下。
3.6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3.7 附注《金鉴》有香附一两 。
4 《女科旨要》卷四 4.1 方名通经散
4.2 组成川牛膝 、当归、刘寄奴、红花、苏木 、肉桂、白芷、急性子 、白芍、甘草各等分。
4.3 主治妇人月经不通。
4.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酒送下 。
4.5 制备方法上为末。
5 《古今医鉴》卷十一 5.1 方名通经散
5.2 组成斑蝥(去头足) ,大黄(酒浸)3钱,藿香少许。
5.3 主治经闭 。
5.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上斑蝥量疾远近轻重用之,如1年 ,壮者用78个,每服78分,弱者56个 ,每服56分;如56个月,壮者56个,每服56分 ,弱者45个,每服45分。俱为末。未服之先,以热水漱口令净,即食枣34枚 ,将药用温酒1钟调服,再食枣34枚,静卧 ,勿令人搅扰。待腹疼二三阵,其经即行 。如腹不疼,再进1服 ,立通。后服平胃散,以复胃气也。
5.5 用药禁忌忌气恼、生冷 、油腻 。
6 《金鉴》卷七十八 6.1 方名通经散
6.2 组成苏木1两,大黄5钱 ,红花1两,黄芩2两,黄连1两 ,羌活1两,薄荷1两,黑栀子1两,香附1两 ,生地黄1两,当归1两,赤芍药1两 ,木贼1两,甘草1两,川芎1两。
6.3 功效破血通经。
6.4 主治女子血热逆经 ,血灌瞳仁,满眼赤涩或生胬肉 。
6.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盏半 ,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6.6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7 《儒门事亲》卷十二 7.1 方名通经散
7.2 组成陈皮(去白)1两 ,当归1两,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100余沸 ,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 。
7.3 功效下水湿。
7.4 主治落马堕井 ,打扑闪肭损折,汤沃火烧,车碾大伤 ,肿发焮痛,日夜号泣不止;或膝踝肘腕大痛,腰胯胁痛;或腰痛气刺 ,不能转侧,不能出气,不食;或膝被肭破行 ,行则痛数日。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寒疝,脐下结聚如黄瓜 ,每发绕腰急痛不能忍 。贲豚。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木不仁。蛇虫所伤;或为犬所啮 ,胫肿如罐,坚若铁石,毒气入里 ,呕不下食,头痛而重。风水,喘不能食 ,遍身皆肿;或浑身肿绕,阴器皆肿,大小便如常 ,其脉浮而大 。项疮,状如白头,根红硬,疼痛不可忍 ,项肿及头,口发狂言,如见鬼神。代指 ,痛不可忍。痰隔,咽中如物塞,食不下 ,中满 。嗽血,目赤多泪。经水不行,寒热往来 ,面色萎黄,唇焦颊赤,时咳三两声。黄疸 ,面黄如金,遍身浮肿,乏力,惟食盐与焦物;或脾疸 ,湿热与宿谷相搏,善食而瘦,四肢不举 ,面黄无力 。黄病,遍身浮肿,面如金色 ,困乏无力,不思饮饵,惟喜食生物泥煤之属。收产伤胎 ,经脉断闭,腹如刀剜,大渴不止 ,小溲闷绝,口舌枯燥,牙齿黧黑,臭不可闻 ,食饮不下,昏愦欲死。肥气积,初如酒杯 ,大发寒热,15余年后,因性急悲感 ,病益甚,唯心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 ,不能坐卧 。积气20年,视物不真,细字不睹 ,当心如顽石,每发痛不可忍,食减肉消,黑(黑干)满面 ,腰不能直。伤寒瘀血,心胸痞闷,不欲饮食 ,身体壮热,口燥舌干,小便赤色 ,大便色黑。
7.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临卧温汤调下 。
7.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7.7 用药禁忌闪肭膝踝肘碗大痛、腰胯胁痛、杖疮落马 、坠堕打扑者,忌热酒。
7.8 通经散的临床应用代指麻先生妻 ,病代指痛不可忍,酒调通经散1钱,半夜先吐 ,吐毕而痛减。
8 《产科发蒙》 8.1 方名通经散
8.2 组成紫檀2钱,红花2钱,牛膝2钱,肉桂1钱 ,白矾1钱,代赭石1钱 。
8.3 主治妇人经水不来。
8.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分作5帖,3日服尽。
8.5 加减倘经水不来者 ,更加枯矾2分 。
8.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9 《竹林女科》卷一 9.1 方名通经散
9.2 组成刘寄奴2钱,当归尾1两,穿山甲(炒)1两 ,赤芍1两,红花1两,玄胡索1两 ,莪术(醋炒)1两,乌药(炒)1两,牡丹皮(酒洗)1两 ,川牛膝(酒洗)1两,三棱1两(醋炒),官桂3钱,辰砂(另研)3钱。
9.3 主治室女经团 ,血瘀腹痛,攻刺小腹,坚硬成块 。
9.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 ,空心温酒调服,或薄荷汤调服。
9.5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10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10.1 方名通经散
10.2 组成斑蝥(去翅足,炒)40枚 ,虻虫(麸炒,去羽)40枚,水蛭(麸炒)40枚 ,杜牛膝半两,当归(洗,焙)3钱 ,红花3钱,滑石1分 。
10.3 主治冲任不调,经脉闭塞,久而不通 ,渐成坚瘕,服寻常通经药不效者。
10.4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加生桃仁7枚(细碎) ,食前用温酒调下。如血未通,再服,以通为度 。
10.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1 《明医指掌》卷六 11.1 方名通经散
11.2 组成陈皮1两 ,甘遂(煨)1两,当归尾1两5钱,川芎1两 ,红花1两(酒洗),桃仁100个(去皮尖)。
11.3 功效活血定痛。
11.4 主治女人瘀血积滞,经闭 ,腹中痛 。因跌扑或吐衄后经行呕止,日轻夜重,其痛有常处,一块不移 ,喜热恶冷,口干,或口中常觉血腥气 ,其血已结块,脉粗涩。
11.5 通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7钱,水2钟 ,酒1钟,煎至8分,空心服。
11.6 制备方法上锉 。
古籍中的通经散 《续名医类案》:[卷十]痞吐之 ,如鱼腥黄涎,约一二缶。至夜,令用舟车丸、通经散投之 ,五更,黄涎浓水相半,五六行,凡有积处皆觉...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疝如水投石 ,张以导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经散三钱 ,空腹淡酒调下,五更下脏腑壅积之物数行,痛...
《儒门事亲》:[卷二]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间 ,立获大效。可峻泻三、四十行,痛止肿消,乃以通经散下导水丸等药 。如泻水少 ,则可再加汤剂泻之,后服...
《续名医类案》:[卷十三]痛痹能攻,况于热药补之乎?异日 ,又用神丸百二十丸,通经散三四钱。又来日以神八十丸投之,续见一二行,又次...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白喉·火毒炽盛证简介
宋代《滴天髓》里面关于比劫争财
《滴天髓》(又名诚意伯秘授天官五星玄彻通旨滴天髓)一书 ,相传为宋人京图撰,也有人说是明初刘基所作。清代道光年间,土人任铁樵毕生研究命学 ,针对当时命理学偏离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正理,混乱芜杂,偏重于格局和神煞的问题 ,结合一生命理实践分篇增注,阐微发隐,正本清源 ,并以大量时人命造作为例证,这才扫除迷误,使命理学返回大道 ,并更加成熟 。此书一出,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抄,作为经典应用 ,并世代秘传。被古人推宠为命理学中的圣经。
凶的八字算例如下:凶的八字例子很多,仅列举三例,摘自《滴天髓》
例1:
丙申 癸巳 丙午 甲午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丙午日元 ,生于巳月午时,群比争财,逼干癸水 。初运甲午刃劫猖狂 ,父母早亡;乙未助刃家业败尽;交丙申丁酉,贫乏不堪,交戊戌稍能立脚。
例2:
壬申 壬寅 壬申 辛丑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天干三壬 ,地支两申,春实木嫩,难当两申夹冲 ,五行无火,少制化之情,更嫌丑湿土生金,谓气浊神枯之象。初运癸卯甲辰 ,助其木之不足,荫庇有余;乙巳刑冲并见,刑丧破败;丙午群比争财 ,天干无木之化,家破身亡。
例3:
甲子 甲戌 甲寅 乙亥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甲寅日元,生于季秋 ,土旺用事,不比春时虚土,所以此一戌 ,足以抵彼之两戌 。生亥时,又天干皆木,君盛臣衰 ,所嬚者,局中无火以行之,群比争财,无以益臣 ,则上安而下难全矣。初运北主水旺。助君之势,刑丧破耗,祖业不保;丁丑运 ,火土齐来,稍成家业;戊寅己卯无根,木临旺 ,回禄三次,起倒异常,刑妻克子 ,至卯而亡 。
滴天髓”里也有许多相关八字算例,遇到比劫争财,则是大凶的。化解很难 ,能逃凶八字劫难的人很少。皇室等贵族,为逃避此种凶煞在成书后100年间,以倭国进贡来的红竹石制作成护身符时时随身佩戴化解凶煞 。逃出凶八字劫难。后世因为战争原因红竹石禁止出口,所以多用前朝留下的红竹石佩戴。红竹石因为进口锐减日趋名贵 ,从一般化煞玉石被一跃定位了风水上三坛法石 。
《闲谈茶音录》记载逃过比劫争财凶八字的人
黄兴的命造:
八字:?甲戌?甲戌?甲寅? 甲戌
大运:乙亥?丙子?丁丑?戊寅 己卯 庚辰
若按比劫夺财应凶,黄兴应该在戊运(1909-1914)凶,戊运革命失败 ,此后本人偶得红竹石残珠一枚,运程有所回转日后并担任陆军总长。
黄 兴(1874——1916),湖南长沙人。号克强 。1902年赴日留学。次年参加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后回国策划反清革命。曾策划长沙起义 ,事泄后亡命日本 。1905年8月,协助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为湘鄂革命军战时总司令。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 ,任陆军总长 。1913年7月,协助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任讨袁军部司令 ,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10月在上海病势。
孛儿只斤·忽必烈命造: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元朝第五位皇帝,1260年至1294年在位 。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之孙,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第四子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弟。母唆鲁禾帖尼。
孛儿只斤·忽必烈八字
乙亥 乙酉 乙酉 乙酉
按照比劫夺财应凶,其一生应该默默无闻,也不会有后面的不世之功 。但是在藩王时期忽必烈热心于学习中原文化。曾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简) 、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 、张文谦、窦默等 ,问以儒学治道。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 在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前,张德辉与为忽必烈帐内闲谈时为其测出是凶八字 ,将起随身玉坠上红竹石送与忽必烈 。造成忽必烈运数改变,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大蒙古国大汗孛儿只斤.蒙哥任命 ,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蒙哥汗三年(1253年)率蒙古军攻大理国,四年灭大理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十年 ,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称汗,始建年号中统。其同父同母的四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称汗。至元元年(1264年)打败阿里不哥,后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大都 。八年建国号为元。十六年灭南宋 ,统一全国。
辨证录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白喉·火毒炽盛证的症状 5 白喉·火毒炽盛证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5.2 白喉的治疗禁忌 6 关于白喉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白喉·火毒炽盛证的方剂 2 治疗白喉·火毒炽盛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喉·火毒炽盛证 1 拼音
bái hóu ·huǒ dú chì shèng zhèng
2 英文参考diphtheria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白喉·火毒炽盛证(diphtheria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咽痛较剧,声嘶 ,口臭,咽喉红肿 、白膜满布,伴高热口渴、面红、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1] 。
4 白喉·火毒炽盛证的症状白喉·火毒炽盛证患者咽痛较剧,声嘶 ,口臭,咽喉红肿、白膜满布,伴高热口渴、面红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苔黄,脉洪数[1]。
5 白喉·火毒炽盛证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用神仙活命汤[2]。
5.2 白喉的治疗禁忌[2]
忌升提涌吐 。
忌温散发汗。
忌大下亡津。
忌刀针。
忌病重药轻 。
忌苦寒助燥。
6 关于白喉白喉(diphtheria[3])为病名[2]。见《时疫白喉捷要》 。又名白缠喉(早期的名称,俗称白菌,见《喉白阐微》)、白菌(《喉白阐微》)。是指以发热 ,咽喉痛,咽喉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性咽喉病[1]。白喉是一种急性传染病[2] 。流行于秋末冬初,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2]。发现病人应隔离 ,消毒,并报告疫情[2]。
《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 ,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 。”
《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 ,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
综合性医书。十四卷 。(附《脉诀阐微》一卷)。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 、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 。分伤寒 、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 ,每证详列病状、病因 、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 ,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 ,而忽于舌脉的诊察 。由于本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刻本颇多,有些书商将其改名为《辨症冰鉴》等书名。另有清·钱松将本书删定为十卷本 ,改名《辨证奇闻》。现存十余种清刻本 。1949年后有《辨证录》的排印本,内容有所删节。
关于“通经散简介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821g”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通经散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通经散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目录 1 拼音...
文章不错《通经散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