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古人过春节要做事情具体如下:
1、庄重祭祖
古代,在农历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祖宗的牌位摆在家中的正厅 ,或者把象征祖先的剪纸以及木刻雕刻物品摆在正厅中央。然后给祖宗们摆上供品 、香、蜡烛。
“祀先祖 ”是其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可见古人把百神与先祖放在一起,同为敬畏与尊重的含义。
2、迎接喜神
古代历书都有表示吉利的方向 ,春节这一天,老百姓就会向着吉利方向,点火把、点灯笼 、放爆竹 ,然后开放出行,摆上供品,迎接喜神 。人们会向着喜神的方向走 ,路上遇到庙宇就会停下叩拜,然后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3 、驱鬼避邪
驱鬼邪的环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放爆竹。虽然现在民间放爆竹都已经禁止了,但春节放爆竹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 。古代把竹节放在火中烧而爆出巨响 ,古人认为能驱鬼避邪。
唐朝人过春节介绍如下:
唐朝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 。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 ,称为“守岁”。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 。在除夕这天,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 ,人数达五百多人。
当然,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 ,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 。
唐朝时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 ,称为“仙木”或“桃符”。
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 ”。过春节吃是少不了的。
“五辛盘”又叫“春盘” ,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
唐人过年还会准备胶牙饧、柏叶酒 、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 ,最后饮者称“蓝尾 ”。
唐朝时期以胖为美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毕竟好吃的太多了。
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春节习俗由来以及历史上各个朝代如何过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是中国最盛大 、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长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 ,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年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 ,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 ”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 ,家家贴红对联 、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 ,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 、穿的、戴的、用的 、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 ,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 ,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 。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 ,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 ,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 ,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 、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 ,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 、春贴、对联、对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 、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 、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 、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年夜饭 ,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 ,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 、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 、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 、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 ,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 。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 ,春节期间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 ,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资源匮乏,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区 ,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 ,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 ,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 ”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 ,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 ,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 ,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 ”;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 ,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 ,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压岁钱
压岁钱 ,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 ,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 ,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 ,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
游神
游神 ,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 、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 、迎神、迎年、游春、行香 、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 ,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 ,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 、消灾、祈福等 。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 、神偶、舞狮、舞龙 、飘色、标旗、游灯 、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 、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 ”、“营老爷” ,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 ,场面热闹非凡 。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 ”,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 、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 ”。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 ,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 ,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 ”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 ,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
拜岁
拜岁 ,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 ”、“太岁”,上古纪元星名 。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 ,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 ,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 ,诸神之领袖” 。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 、拜祭岁神、接福。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 、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 ,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 、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 ,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 、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 、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 ,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 ”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 。派利是 ,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 ”一词古已有之 ,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 ,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 。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 ,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 ”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炮竹是中国特产 ,亦称“爆仗”、“爆竹”、“炮仗 ” 、“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 ,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 。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各个朝代如何过年:
春节据相关记载 ,大约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据说舜即位天子,祭拜天地,当日称岁首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春节。自此春节便传承了下来,虽然春节其意义都大致相同,就是岁首祈年祭祀 ,祭奠祖先,祭祀神佛,迎接新年祈求丰收 ,除旧布新登,但各朝各代的春节还是稍微有点不太一样 。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春节定期在秋末,时间是在每月十月初一,称为元旦 ,主要意义和活动是为了庆祝当年的丰收。
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十月初一的元旦定在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春节农历时间,一直延续至今),称为岁首 ,主要意义和活动是祭祖。
东汉时期,春节与西汉无差别,关于祭祖的考察据崔提的《四民月令》中有记载:“正月之朔 ,是为正日 。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
晋朝时期?,在原来的元旦和岁首基础上出现了守岁一说 ,据《风土记》记载,晋朝有出席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 ,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称“守岁 ”。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 。
唐朝时期 ,春节基本已经有了节日的雏形,春节除了登门拜年外,还出现了“拜年贴”和现在的贺年卡一样 ,只不过,现在大多用电子卡了。春节已经有过大节的浓郁气息了。
宋朝时期,春节过年要吃饺子 ,目前北方吃饺子的习俗基本源于此,还有就是宋代有爆竹,当今春节放爆竹的习俗都源于宋代 。
明朝时期 ,春节到来明朝时期,已经和现在的春节没什么俩样了,明朝过年十分热闹,出来以上的一些习俗 ,还有就是诞生了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等春节习俗,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这个时候的过年 ,在清朝都正式称为春节,据记载,清朝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民国时期 ,春节的拜年方式是发挂红名片,就是名片上必须有红色,代表着喜庆 ,另外,把名片塞别人家里,就代表了拜年过节了 。
新中国 ,也就是当今时代的春节,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也就是现在我们过的春节。
寓意象征:
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 、祝福。寓意:家家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 、新岁 ,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尽可能的和家人团圆,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关典故:
传说一:“年 ”是稔的初文 ,早在古代的字书上,民间把“年”放在禾部里,寓指谷禾丰稔之意 。
传说二:民间百姓把年称为春节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数千年以来,中国历法进行过多次变革 ,但是一直采用农历,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开始采用公历。为了区别公历和农历,又因农历新年在立春前后 ,所以才把农历新年叫做春节 。
传说三:古人把岁首安排在寒冷的日子里,正是秋收冬藏与春耕夏耘之间,农闲时光 ,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投入旺盛体力劳动。
传说四:传说“年”是一个生性凶残的庞然怪物,俗话讲:年怕声响 ,以爆驱之。 ”所谓过年,就是要驱赶这个怪物,祈求平安吉祥 。
传说五:早在神农氏的时候已经有了所谓“索鬼神而祭祀”。年是一个有形的鬼 ,过年就是驱鬼保平安。这就是雏形的春节文化,也是年文化的一种,更是鬼文化的初型 。《民俗博物馆学刊》1996年第一期里记载:春节是一个人节,同时也是一个鬼节。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 ,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春节有哪些习俗 ,一起来看看吧。
1 、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 ,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 、戴的、用的、贴的(年红) 、送的(拜年)礼物等等 ,统名曰之“年货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 ,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 ,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 ”梦想追求的反映。
3、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 ,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4、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 、门神、横批、年画 、“福 ”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 ,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 、团圆饭等 ,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 ,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 、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 、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春节的习俗了 ,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在评论区里留言吧。
关于“古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幼晴”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古人过...
文章不错《古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