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河的谁来拯救额济纳绿洲

网上有关“额济纳河的谁来拯救额济纳绿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额济纳河的谁来拯救额济纳绿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雪线上升;中游地区过度垦荒,种粮,大力发展人工绿洲 ,农业灌溉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挤占了下游生态用水,导致进入额济纳的水量从60年代的每年平均10.5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每年3亿立方米左右 ,下游河道断流时间从100天延长到200天,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 ,草场退化、沙化。根据卫星影像资料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绿洲面积从69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3328平方公里,天然林大幅度减少 ,特别是胡杨这一世界珍稀树种,从20世纪50年代的75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4万亩 。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加了462平方公里,年平均增长23.1平方公里。1961年和1992年西居延海和东居延海先后干涸 ,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额济纳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2000年1—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8次沙尘暴天气,沙尘危及西北 、华北、东北乃至华东等地 ,危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强沙尘暴从何处而起,沙尘源在哪里?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的关注。2000年5月12日,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沙起额济纳》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人们对居延地区生态恶化及其对外的影响感到震惊 。国务院指示水利部门治理黑河 ,实施分水方案以拯救居延绿洲。水利部着手实施 ”97“分水方案,2000年下泄水头到达额济纳旗。黑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跨省区调水成功 。2001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 ,水利部在《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的基础上 ,编制出《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规划》,于2001年7月呈报给国务院,同年8月3日 ,国务院即以国函(2001)86号文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规划》。2002年4月20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召开黑河工程项目审查会,根据《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规划》 ,提出了《黑河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三年实施方案》,得到了水利部的批。

在边陲,现在虽无战事 ,但如今的额济纳,却面临着与七百前黑城相同的境地,黑水上、中游流域有无数条无形的截水坝 ,这些截水坝是由无节制用水 、水资源浪费所构筑的,这些无形的堤坝甚至比冯胜构筑的拦水坝更可怕,更具有毁灭性 。 抢救额济纳绿洲 ,遏止生态环境恶化 ,更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防稳固 。2002年7月和9月黑河水量在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黑河两次分水 ,流入额济纳绿洲有3亿多立方米水,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流入了4000多万立方米水,水面已扩展到23.5平方公里 ,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实施,上游来水量的增多,干旱多年的额济纳绿洲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部分濒临死亡的胡杨、怪柳重新焕发出生机,消失多年的甘草、苦豆子和芦苇等植物又开始复苏,草场植被覆盖席和植物种类明显增加。

额济纳绿洲 ,又称居延绿洲,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由发源于祁连山中段的黑河(进入内蒙古境内后称额济纳河)河水浇灌而成 ,总面积达11.46万平方公里 ,比3个台湾省的面积还大些。历史上,这里林木茂盛 、水草丰美 。汉代曾在此驻兵屯垦,开辟了大面积农田 ,使之一度拥有“居延大粮仓”的美称。西夏在汉代城廓遗址上建起了著名的黑城,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13世纪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甘州城前往元大都拜见忽必烈时途经此地 ,看到的是“水源充足,松林茂密,野驴和各种野兽经常出没其间” 。直到20世纪40年代 ,额济纳河末端的居延海(湖)仍有3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

1936年夏天,著名记者范长江千里迢迢来到额济纳采访蒙古王府。他在《忆西蒙》一文中写道,谁也料想不到 ,额济纳有这样多的森林 。额济纳河清澈见底,河岸有高大的沙山,有树木 ,有深草 ,骆驼和羊群自然地羼来羼去,看不见人在照料。这里的梧桐(胡杨)林,完全在原始状态中 ,生长的疏密,完全没有人工支配,道路是没有开辟的 ,只是随着森林里的人迹和兽迹走。在梧桐稠密的地方,日光透不到地上来,四望都是阴森 。森林有些巨藤式的树枝 ,穿错在阴暗的林间,有些像巨蟒……“这是南美亚玛逊河的上游,这是未开发的非洲刚果腹地。 ”

然而60多年后的今天 ,范长江笔下清澈见底的额济纳河已经彻底干涸,茂密无比的森林正一片片地干枯死亡。据林业部门的统计数字,仅最近10余年间 ,额济纳绿洲就有80万棵胡杨、江柳等天然树木因干旱风沙而消失 ,5000多万亩草场沙化,其中75%已变成无法利用的荒滩沙地,一批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不得不举家搬迁 ,沦为“生态难民” 。

1993年以来,每年春季由此腾起的被称为“环境杀手”的沙尘暴,黑旋风一般席卷河西走廊后 ,直逼宁夏平原,然后进入华北乃至华东 。由于常年干旱、风沙导致的草场沙化 、森林消失、可食性饲草大量减少,使原本林茂粮丰畜旺的千里沃野 ,如今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额济纳河的干涸,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沿河1500多眼筒井已有1020眼干枯。11.4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5万居民正面临着被恶化了的生态环境逼上绝路的危险 。 过去 ,祁连山脉的冰雪融化之后,经甘肃省境内的黑河,源源不断地下泄到额济纳河及其末端的居延海(湖) ,河水甘霖般滋润着额济纳绿洲 ,使得这里生命繁茂。正像史书记载的那样,酒泉以北金塔、鼎新各县之后,中有一段荒瘠地 ,过此直至居延海,南北长三四百里,皆为肥沃地带 ,水草丰美,森林畅茂。

然而,由于地处上游的甘肃省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加大 ,自60年代以来,先后在上游的黑河干流上建起了莺落峡 、草滩庄等水利枢纽工程及大大小小十几座水库 、塘坝,甚至近几年为开发旅游项目而修建了大型水上公园 ,使得额济纳河的水源急骤减少 。据资料显示,20世纪40年代,每年下泄到额济纳河的水量为12至13亿立方米 ,到了80年代 ,减少到不足5亿立方米,进入90年代后的第二年,再也没有一滴水下泄了 ,随之而来的是曾有数百万亩水面的居延海(湖)也彻底干涸了。

没有了水源,自然生态圈遭到了破坏,原本降雨量就少的额济纳地区变得异常干旱 ,年降雨量不足蒸发量的千分之一。加之西伯利亚气流的常年劲吹,流沙泛起,额济纳河在短短的几年间便成了一条沙沟 ,沿河两岸的胡杨、红柳等老龄树开始枯死,草原逐年沙化成戈壁荒滩,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北移的耐干旱植物梭梭林 ,也大面积死亡,沙进人退的局面日趋严重,一遇西伯利亚强气流 ,沙尘随风而起 ,“环境杀手 ”四处狂奔,生命被逼向了死亡的边缘 。 拯救额济纳绿洲的呼声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5年7月,由7个部委的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 ,亲临额济纳考察生态环境问题。调研组沿额济纳河流域进行实地考察,当他们站在已经干涸并沙化了的居延海(湖)中心时,纷纷感叹因断绝水源造成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严重后果 。之后 ,调研组又沿额济纳河溯流而上,深入到甘肃省有关地区进行了调研。他们认为,额济纳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不采取紧急拯救措施,后果不堪设想。眼下,拯救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水源合理分配 ,没有水,一切都是空谈 。同年11月,经过对调研材料的认真研究 ,中科院7名院士联名写出《关于拯救额济纳绿洲的紧急呼吁》 ,建议尽快组建黑河—额济纳河流域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上 、中、下游水量,确保每年下泄到额济纳河段水量9.5亿立方米 。此后 ,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对分析沙尘暴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后认为,源起于额济纳地区的沙尘暴与河水量有直接关系。他们在提出的报告中说,额济纳河年有水量8亿立方米是生态保证值 ,5亿立方米为特强沙尘暴预警值。由此可见,只有解决水源问题,才是额济纳绿洲得以延续的保证 ,才能扼住沙尘暴这个“环境杀手” 。

国务院于2000年作出黑河跨省际分水的重大决策,并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实施,分水指标三年完成。从2000年到今年已按计划4次调水进入东居延海。中上游累计向下游输水22.5亿立方米 。日前又开始向西居延海调水 ,保证黑河水沿西河干流向西居延海推进,沿途灌溉林草地,补充地下水。为实现黑河大分水 ,国家投入23.5亿元用于黑河流域中下游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然而 ,一晃又是五六年过去了,由于方方面面的复杂原因,上下游的水源问题至今仍然未能解决 。

有识之士早已指出 ,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无国界、地界之分。额济纳绿洲环境遭到破坏,同样证明了这个道理。今年春季以来 ,远至北京甚至济南等地一次次扬起的沙尘暴,还不能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吗?

今天,当我们站在西部大开发全局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时 ,应该说更容易统一这样的认识:实施西部开发,需要上下左右各行各业的通力协作 。而额济纳绿洲要再度充满绿色和生命,需要的也正是这种通力合作的精神。 生命的较量——额旗额济纳河岸的胡杨额济纳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 ,地外巴丹吉林沙漠,额济纳河两岸,分布着我国目前最为壮观的胡杨林,总面积8万多亩 ,集沙漠 、戈壁、草原湖泊、胡杨林于一体 ,拥有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每年秋月,当第一场秋霜,大片的胡杨树叶由绿变黄,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 。

从河岸高地出发,我向额济纳河床的最低处走去,脚下没有一滴水 ,没有一棵水草,只有弯弯的刻划在流沙上的波纹线,似乎在告诉每一个走过的人 ,这里曾经或者数月之前偶有河水流过 。额济纳为长流河,历史告诉过我,从冯胜将军因战争需要 、强行改道以来至民国年间 ,除5-6月间断流外,一直有不息的河水慈祥地走过,年均流量仅高达20亿万立方米以上 ,是她滋润了额济纳的绿洲,是她给额济纳以无穷的活力与生命。现在她却断流了,365天里有200天是阳光照耀下涸竭、干燥的河床。河仍是额济纳河 ,水仍是祁连山走下的水 ,生命的清泉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水道 。额济纳河的断流,使我不由对额济纳的未来产生担忧,使我不由想起古额济纳河(古弱水)畔一座废弃的黑城(死城)的沧桑历史 ,如果没有清泉从额济纳河流过,黑城的今天就是额济纳地区的未来。

黑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 ,全称应为黑水城,这座废弃的死城,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鄂木讷河东岸 ,在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东南35公里的茫茫戈壁上。在没有风暴、天气睛好的季节,十几里开外,就能远远望见那高耸入云而又苍老衰败的四座相近的著名白塔 ,在缥缈如纱的浮云里,时隐时现,展示一种来自远古的神秘 。走近残破的城边 ,站在覆钵式白塔之下 ,四周红柳丛生,几株枯死的胡杨树,横倒于地 ,一端与颓废的墙基一起被流沙掩埋,一端又似在痛苦的挣扎,放眼望去 ,连绵不断的大小山丘,像蘑菇一样密布在旧城内外,如刀的风 ,在沙丘上划下似蛇曲行的沙纹,风吹沙起,发出尖耳的呼啸 ,打破荒野里的寂寞,又恰如黑城的悲哀哭泣。

这里,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与西北游牧民族冲突的最前沿(当然也是交流的窗口) ,古往今来 ,在这广博的地域上战事不断,这块苍老 、脆弱而又贫乏的土地,承受了太多的负重与血腥 ,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与破坏。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纵横驰骋数千里,横扫草原 ,生获酋涂王,降伏匈奴万人;西汉天汉二年(99),李陵被匈奴单于三万骑兵重围 ,兵败汗山狭谷,尸体遍野,血肉横飞 ,李陵被迫投敌求生;应天四年(1209),成吉思汗发动对夏战争,铁蹄踏平了黑城 ,从此西夏王朝一蹶不振;……等等 ,但是她并不有因此而死亡,蒙古人有句谚语,有女人和孩子 ,草原上就永远有希望,有甘甜的清泉流过,草场就永远不会被烈火烧焦 。

但黑城最终死亡了 ,在元顺帝至正19年(1359)这一时间段死亡了,寿终正寝自然与元末明初的破坏性战争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真正的原因是战争破坏了水利设施 ,战争破坏了几百年间形成的完美的水系,把丰美的绿洲摧残得满目疮痍。特别是明朝冯胜将军与哈日巴特尔之战,更是值得一提 ,就是这场战争最终改变了黑城的历史变迁方向。

明洪武五年,冯胜将军率部面对元军坚固的防御工事,久攻不下 ,不得不命部下 ,在弱水(黑河下游又称弱水)上构筑了一条数百米长的拦水坝,断绝黑城水源,守城官兵饥渴难忍 ,最终弃城而逃 。

现代考古学家也证实了这段历史,如今旧河坝的遗址依存,沙坝长约千米 ,宽数百米,坝高二十余米,几百年后 ,坝上已长满了胡杨树、灌草、成了一座固定的沙丘。这次战争明朝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也破坏了弱水良好的生态水系与水利设施,使得一大片古绿洲消失在沙漠之中。弱水被堵塞后 ,河流被迫改道,河水从东北向,改为直流北方 ,从此创造了额济纳 ,恰恰相反,失去水源的黑城渐渐失去往日的繁华,被死寂占领 ,被流沙掩没,终于在沙漠中静静沉睡了近七百年 。

水,创造过黑城的文明与辉煌 ,创造过黑城四周2500多公顷的古绿洲,但由于战争使黑城失去水源,而最终消亡于荒漠 。

在边陲 ,现在虽无战事,但如今的额济纳,却面临着与七百前黑城相同的境地 ,黑水上 、中游流域有无数条无形的截水坝,这些截水坝是由无节制用水 、水资源浪费所构筑的,这些无形的堤坝甚至比冯胜构筑的拦水坝更可怕 ,更具有毁灭性。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 ,干流全长821公里,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立方米,天然水资源总量28.08亿立方米。由于近代黑水上、中游的经济开发、垦区扩大 、牲畜数量和人口的迅猛增加 ,耗水量惊人 。在汉代时,中游以上地区人口仅有9万人,而2002年现状人口已高达125万 ,同时垦区面积从0.4万公顷,扩大为22.3万公顷,中上游工农业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 ,挤占了绿洲的生态用水,同时还建造了若干个水库,落后的设施 ,无节制的用水,使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中游以上地区已消耗黑水流域水资源的94.5% ,而下游额济纳等地区用水量仅有5.5% ,河水断流时间从每年100天,延长至200天左右,多处泉眼和沼泽地先后消失 ,地下水下降,水质矿化程度高,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 ,再加之过度放牧,更加速了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大片胡杨、沙枣、红柳林 、草甸草地死亡。在达来布南十公里的地域 ,有一道令人痛心的风景,十年或二十年前这里曾为一片原始森林,由于水源不足 ,胡杨树全部枯死,东倒西歪,面目狰狞 ,阴森恐怖 ,土地的荒漠化,活生生的把一处森林,变成“怪树林 ”。

额济纳地区的荒漠化 ,损伤的并不仅仅是额济纳 。

寒流来自西伯利亚,而近年来西北部地区频频暴发的沙尘暴出自何处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权威报告认为,额济纳沙漠地区是造成北京、韩国、日本等地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根源之一。

在历次沙尘暴袭击中 ,损失最大的一次,就造成甘肃 、宁夏等地区人员伤亡250多人、牲畜120万头,经济损失5.5亿元 ,并导致交通与电力线路的中断。

土地的沙漠化并引发频繁的沙尘暴,流沙不断地侵占绿地,日益扩大的戈壁已经推进到距离北京只有240公里的位置 。

2002年4月12日的一场来自中国的沙尘暴席卷了韩国 ,遮天蔽日,汉城人蒙在沙尘中,几乎无法呼吸 ,同时也波及到了日本。

美国大使馆最近发表了一项题为《沙漠的合并与扩大》的报告 ,报告称卫星图象显示,中国中北部两个沙漠不断扩大与合并,已成横跨内蒙与甘肃两省的大沙漠 ,这将进一步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同时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遏制沙漠化进程不仅有利于中国 ,对全球也有益。

随着黑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与高度,协调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节约水资源 ,给下游一定的水源供给,同时额济纳地区要减少牲畜数量,减少过度开垦与放牧 ,让脆弱的额济纳生态平衡得以缓慢的恢复。

额济纳汉语的意思是有主之河。三百多年前土尔扈特蒙古族定牧于额济纳河流域时 ,留恋的就是这里宽广的河流、枝叶茂盛的(蒙古语稀贵土)森林和水草肥美的牧场,而如今则成了导致西北部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没有人不为之惋惜 。

节约每一滴水 ,珍惜每一滴水,让清泉从额济纳河流过 。流过的不仅仅是水,是绿色 ,是生命,是人类明天的绿洲。

9. 3. 1 黑河流域水资源

在一定的区域内,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 ,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常频繁转化,而实际上它们是一种水源。如果忽视两者的转化关系,将会造成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 ,使得开发时采用错误信息,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诱发上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 。如上游地下水的开发 ,截断了下游溢出的地表水补给源 ,使下游的工农业生产 、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遭受严重影响。因而,在估价一个区域水资源时,应当注意各种水资源的转化以及各个子区域的关系。

9. 3. 1. 1 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构成

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类型主要有降水资源、冰川水资源、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等 。

( 1) 降水资源

降水资源是基本水源 ,是水资源的总补给来源。它不仅决定着本区的水分布条件,还影响着高山地区冰川的发育和山区河川径流的形成 、分布与变化规律。总体而言,南部祁连山区降水多 ,北部荒漠地区降水少,由南部冰川区的 500~700mm 递减到下游额济纳的 38mm 。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 123. 6mm,折合降水量 158. 56×108m3。其中青海祁连山区年降水量在 353mm ,折合降水总量34. 58×108m3;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年降水量为 168mm,折合年降水总量 94. 57×108m3; 内蒙古额济纳旗降水量 47. 3mm,折合年降水总量 29. 41×108m3。

降水资源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 ,绝大部分集中在 6~9 月份,祁连、托勒、野牛沟 、甘州、肃州和额济纳各站 6 ~ 9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分别是 78. 3%、78. 9% 、80. 2%、74. 3%、69. 1%和 76. 5% 。流域内 4 ~ 6 月为各项用水的高峰期,各站期间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均在35%以下。由此可见 ,年内降水资源与需求存在着时间差异。

( 2) 冰川水资源

黑河流域河流源头分布有大小冰川 400 多条 ,根据作者自己的量算,冰川覆盖面积 402km2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青海省的祁连县,两者的面积分别为 217. 92km2和157km2 。据估计 ,冰川折合水储量约 136. 7×108m3,冰川融水径流量每年约 2. 98×108m3,占河川径流总量的 8%。

( 3) 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主要源于南部祁连山径流形成区 ,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据分析,黑河流域河川径流以降水与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补给总量的 90. 2% ,冰川补给量占总量的 9. 8% 。

据统计,黑河流域共有河流及支流 269 条,其中长度在 10km 以上的河流 150 条。其中黑河干流长 303km ,北大河长 224km,梨园河长 107km。全流域河流总长度 4342. 28km,河网密度为0. 034km / km2 ,其中上游为 0. 073km/km2 ,中游为 0. 053km/km2,下游为 0. 006km/km2 。

黑河河川径流可明显划分为径流形成 、利用和消失区。祁连山出山口以上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 10%左右,是河川径流主要来源区; 占流域面积 90%的中下游地区几乎不产地表径流 ,其中中游地区和下游上部是利用径流的主要地区; 在最下游的尾闾附近是径流消失区。黑河流域水资源初步评价采用 1956~1998 年系列,初步评价黑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 24. 75×108m3,其中黑河干流莺落峡站 15. 80×108m3 ,梨园河梨园堡站 2. 37×108m3,其他沿山支流 6. 58×108m3 。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 3. 33×108m3 ,天然水资源总量为 28. 08×108m3( 任建华等,2002) 。

河川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径流最大最小倍比为 2. 1 ,年径流变差系数 0. 2 左右。河川内年内径流分配不均,以莺落峡站为例,6 ~ 9 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 68% ,10 ~ 2 月占 17. 2% ,3 ~ 5 月占 14. 8% 。

黑河干流是黑河流域最大的河流,出口以上河长 303km,流域面积 10009km2 ,多年平均径流量 15. 98×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42. 9%,2000 年径流量 ( 莺落峡) 为 14. 63 ×108m3 ,平均流量 46. 3m3/ s。黑河干流出山后,进入张掖盆地,自产径流极少 ,大部分径流被引用,尾闾入居延海。

北大河是黑河流域的第二大河流,冰沟以上河长 224km ,流域面积 6883km2,多年平均径流量6. 234×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16. 7% 。出山后进入酒泉盆地 ,自产径流极少 。

梨园河是黑河流域的第三大河流 ,梨园堡以上河长 107km,流域面积 224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 2. 502×108m3 ,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6. 7%,出山后经临泽灌区引用,后汇入黑河干流。

在地表水资源的区域分布格局上 ,祁连山为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产流区,这里降水多,蒸发小 ,又有较为丰富的冰雪资源。在整个流域地表水资源中,东部祁连山地区所产径流占近70%,中部和西部山地占 30% ,走廊平原及下游的高原区径流深均小于 5mm,属于不产流区 。张掖地区主要河流水文特征详见表 9. 5。

( 4) 地下水资源

同西北其他内陆河一样,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大数量相互转化关系 ,构成了两者紧密耦合的相互转化系统 ,在不同区域多次转化。

表 9. 5 张掖地区主要河流 2000 年水文特征

前已述及,由于地质构造、自然条件垂直分带规律,黑河流域的河流由源头到尾闾流经了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径流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消失区 。从河流经过的地貌单元看 ,依次排布山地、丘陵 、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冲积或冲积湖积平原和沙漠等,从而使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自山前向盆地中心逐渐由深变浅。山丘区河流多数是山区基岩裂隙水的排泄通道,地下水在河流出山之前几乎全部转化为地表水 ,经河道流出山外; 河流进到山前平原后,地表水大量渗漏转而补给地下水,然后地下水又在适当条件下以泉水形式溢出地面 ,变为地表水,成为平原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据计算,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15. 752 × 108m3 ,其 中 东 部 山 地为 6. 857 ×108m3,中部山地为 1. 486 × 108m3,西部水系为 4. 960 × 108m3; 走廊北部山地及下游山区为0. 625×108m3; 走廊 平 原 的地下水资源 量 ( 扣 除 地下水 之 间 的重 复 计算部分) 为 17. 221 ×108m3 。如果将与地表水之间的重复计算以及上游的重复计算剔除 ,则整个平原区的地下水多年平均资源量为 2. 431×108m3。

9. 3. 1. 2 黑河流域水资源分布特征

( 1)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水资源在流域内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匀。祁连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两县位于祁连山地,降水丰富,自产水和过境水都比较多 ,水资源丰富 。但山高水低,受地势、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限制,利用量甚微; 中游的山丹县水资源极为紧缺 ,全县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量人均不足 700m3,地下水开采已过量,地下水水位下降较多 ,只能采取 “以水定地”的生产方式。下游的额济纳旗,自产水和入境水量很少,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极大的限制作用。

( 2) 水资源时间分布与农业用水时间不匹配

中游的张掖地区是全流域发达的农业种植业区 ,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流域 80%的水资源用于该区域的农业生产 。但河流径流的时间分布与农业用水有一定的时间错位 。每年 4~6 月农作物需水的重要时期,黑河 、梨园河 、北大河等主要河流来水量均在占全年径流量的 27%以下 ,农作物苗水不能适时灌溉 ,常发生 “卡脖子”旱,仅张掖地区,一般年份受旱面积就达 30 万亩之多。

9. 3. 1. 3 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用户统计。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 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 、公共用水和农村居民、牲畜用水; 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量 。

( 1) 黑河水资源利用的历史过程

黑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自汉代起就在河西地区开垦农田 ,大兴水利以及发展畜牧业。新中国建立以来,河西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63年,属恢复和巩固阶段; 1964~1975 年为发展阶段; 1976 年以后 ,黑河流域水利开发进入调整阶段 。以张掖地区为例,1956 年的灌溉面积由 1949 年的 102. 84 万亩,增至 165. 3 万亩 ,粮食产量由 10195×104kg 增至 29732×104kg。农村实行新的土地制度后,张掖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从 1978~1989 年间 ,全地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22. 32 万亩 ,新增保灌面积26. 51 万亩。截至 2001 年,张掖地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305. 67 万亩,保灌面积达到 248. 35 万亩 ,林草灌溉面积达到 48. 66 万亩 。

( 2) 黑河水资源利用状况

1995 年全流域用水量 33. 58×108m3,其中地表水 30. 39×108m3,地表水利用率达 87. 9%。按行业部门划分 ,农业用水 31. 75×108m3,占流域全部用水量的 94. 6%; 工业用水 1. 42×108m3,占4. 2%; 城镇生活用水 0. 17×108m3 ,占 0. 5%; 农村生活用水 0. 23×108m3,占 0. 7%。全流域现状用水耗水量 20. 00×108m3,耗水率为 59. 6% ,其中地表水耗水量 18. 05×108m3,耗水率 59. 4%; 地下水耗水量 1. 95×108m3,耗水率 100% ( 潘启民等 ,2001)  。按照行政地域划分 ,在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中,青海省用水量为 0. 1368×108m3,占全流域用水总量的 0. 4%; 甘肃省用水总量 32. 1087×108m3 ,占流域全部用水量的 95. 6%; 内蒙古自治区用水量 1. 3315×108m3,占流域全部用水量的 4. 0%。在2000 年实行全流域调水方案后,中游与下游的用水比例略有变化 ,但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中游的张掖地区仍然是用水大户。据统计,2001 年张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总量为 24. 50×108m3 ,其中,农业用水量 21. 48×108m3,占 89%; 工业用水 0. 68×108m3 ,占 2. 8%; 城镇生活用水 0. 13×108m3,占 0. 5%; 农村生活用水 0. 39×108m3,占 1. 6%; 生态用水 1. 81×108m3 ,占 7. 4% 。经水资源供需分析 ,现状水平年时,水资源缺口 2. 29×108m3,缺水程度达到 8. 5% 。

嘉峪关市城、近郊区面积 1298km2 ,人口 14. 56 万,工业产值 34. 5 亿元。1999 年供水量 1. 39×108m3,其中地表水 1. 02×108m3 ,占 73. 4%,地下水 0. 37×108m3,占 26. 6%; 1999 年用水量 1. 39×108m3 ,其中工业用水 0. 66×108m3,占 47. 5%,农业用水 0. 63×108m3 ,占 45. 3%,生活用水 0. 10×108m3,占 7. 2%。

下游额济纳旗地表水供水量就是狼心山水文断面的入境水量 ,1995 年狼心山断面水量为 2. 45×108m3 ,用于农田 、天然草场和草库伦的春灌 。灌溉总引水量 1. 18×108m3,其中农田用水量 0. 127×108m3,天然草场及草库伦用水量 1. 053×108m3。额济纳绿洲的工业、生活、牲畜及作物生育期的农田灌溉用水全部取用地下水 ,年地下水开采量为 0. 132×108m3( 钟华平等,2002) 。

( 3) 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自然条件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演进特征等因素的制约下,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1) 流域内上、中 、下游水资源的使用量不平衡。上游的祁连山地产流而很少用水 ,中游的河西走廊是历史悠久的农灌区,加之分布有一些中小型城市和密度较大的人口格局,导致耗用大量水资源。据统计 ,中游走廊平原地区用水量占整个流域的 95%以上 。根据钟华平等人的工作,近20 年黑河上、中游的莺落峡和正义峡分别以 190×104m3/ a 和 2210×104m3/ a 速率递减,同时中游河西走廊每年用水增加 2020×104m3。

由于黑河流域中上游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统筹规划与管理 ,以土地荒漠化、植被退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到下游荒漠绿洲的生存,制约流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额济纳的生态环境恶化,集中表现在河水断流 、尾闾湖泊消失 、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天然绿洲萎缩 、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 ,并形成绿洲内部沙源 ,沙尘暴危害加剧 。这不仅使得本区域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并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建设的环境保障。

2) 水资源利用率低 ,用水结构不合理。以张掖地区为例,全区现有干支渠完好率为 31%,渠系水利用率只有 50% 。另外 ,引水口过多,工程配套差,用水方式粗放 ,农业灌溉定额偏高等 。全区地表水总量 24. 75×108m3,人均 1250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 ,用水结构不合理,全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 89. 7%,工业和农业万元 GDP 的用水量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 年张掖地区生活、工业、农业 、生态用水的比例为 2. 2 ∶ 2. 8 ∶ 87. 7 ∶ 7. 4 ,而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为 10. 1 ∶ 20. 7 ∶ 63. 7 ∶ 5. 5。由此可见 ,农业用水比例过大,生态用水被大量占用,生态环境成持续恶化趋势 。

9. 3. 2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

9. 3. 2. 1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黑河流域土地总面积 13. 26 × 104km2。其中 ,上游地区土地占总面积的 22. 9%,中游占15. 9%,下游占 61. 2%。按行政区划 ,青海省占 6%,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占 47% 。

根据土地详查资料,在整个流域中 ,耕地面积 37. 10×104hm2,占 2. 8%; 园地面积 1. 14 ×104hm2,占 0. 1%; 林地面积 82. 18×104hm2 ,占 6. 2%; 草地面积 274. 58×104hm2,占 20. 7%; 水域面积 14. 44×104hm2,占 1. 1%; 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21. 76×104hm2 ,占 1. 6%; 交通用地面积 5. 96×104hm2 ,占 0. 4%; 未利用地面积 888. 52×104hm2,占 67. 0%。

各类用地与地形高程有一定的联系,表 9. 6 分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特征值。在各类用地中 ,未利用地海拔最低,这是因为大部分未利用地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下游额济纳旗 。其次是工业和交通用地,平均海拔为 1607m。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和耕地的海拔高度大致相近 ,分别为 1774m 和 1752m。

表 9. 6 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地形高程 单位: m

图 9. 1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从图 9. 1 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 。耕地和城镇居民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中游的河西走廊平原区,而草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上游的祁连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下游的额济纳旗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地。表 9. 7 是根据土地详查资料统计而得的各县市土地利用类型 。

9. 3. 2. 2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特征

( 1) 土地资源丰富

根据详查资料,黑河流域人均占有土地8.91hm2 ,人均耕地 3 亩余,远远高出全国人均耕地数量

( 2) 土地平坦,较易开发

据统计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中,山地和丘陵所占比例为 22%,其余多为地势起伏不大的平原和高原 。在中下游 ,土地坡度小 ,加之表层覆盖有疏松的洪积冲积物,因而只要有水源保证,其较易开发和管理。

表 9. 7 黑河流域分县市土地利用详查数据 单位: hm2

( 据张勃等 ,2000)

( 3) 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质量相差悬殊

由于黑河流域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既有高达 5000 多米的山体 ,又有相对平坦的高原面,因而土地资源类型比较复杂。同时土地资源的质量也相差较多 。因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土地资源的限制因素不尽相同。祁连山地虽然水分条件较好 ,但坡度大、土层瘠薄,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差。下游的额济纳旗虽地势平坦,但气候干燥 ,又缺乏地表径流,土地生产力也较低 。中部的河西走廊平原土层较厚,加之又有较好的灌溉条件 ,所以土地质量较高。

9. 3. 2. 3 黑河流域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

从图 9. 1 可以看出黑河流域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空间分布。祁连山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降水较多,植被覆盖度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 ,是轻微脆弱区域 。这一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是由于不适当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放牧 、樵柴、开垦等引发的水土流失。这一区域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维持土地生态系统正常发育的水分条件较好,是中下游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产出区。在中游走廊平原地带 ,多是长期的农业生态系统区 。这里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较好,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低。这一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在个别区域因长期灌溉引起的次生盐渍化等。在走廊平原和下游的额济纳旗 ,自然生态系统为荒漠或半荒漠,是这一地区的顶级群落,相对稳定 。但在放牧和垦殖等人为扰动下 ,土地生态系统处于中度或中度脆弱状态 。在走廊平原和祁连山交界地带以及下游的山丘和高原过渡带,由于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 ( 人为垦殖后撂荒等) ,自然生态系统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 ,是土地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区。

关于“额济纳河的谁来拯救额济纳绿洲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冷儿的头像
    冷儿 2025年09月01日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冷儿”

  • 冷儿
    冷儿 2025年09月0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额济纳河的谁来拯救额济纳绿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额济纳河的谁来拯救额济纳绿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 冷儿
    用户090103 2025年09月01日

    文章不错《额济纳河的谁来拯救额济纳绿洲》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翰腾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