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 、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 ,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 ,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 ,这也是聪明啊。 ”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 ,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 ,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 ,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 ,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 ”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 ”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0.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 ,始于子夏 ”,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 ,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 ,以表示尊君 。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
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 ,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 、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 ,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 ,故不能无异同也”。
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 ”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 。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 ,《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 ” ,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 ,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 ,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 ,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 ,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 ,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 ,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 。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 ,故谓之“野合”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 ,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 ,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 ,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 ,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 。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 ,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 ,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关于“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恽熙妍”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论语20则...
文章不错《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