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解读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

网上有关“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解读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解读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文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 ,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康桥美景格而又法度严谨 ,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 ,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 ,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 ,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 ,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 ,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 ”,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 、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 ,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 ,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 ,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 ,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 ”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 ,是实写。但是 ,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 ,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 ,非常形象 。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 ,像梦里的一声钟。 ”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 ,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

第五节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 。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 ,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 ,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 ,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是暗喻的手法 。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 ,而笛声是欢悦的 ,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 ”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 ,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 ” ,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康桥美景句“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 ,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使用反衬手法 ,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 ,旨在象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 ,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 ,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是这样的好诗词 。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 ,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 ,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 ”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有象征意味 ,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 ,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 ,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 ”,即绘画美 、康桥美景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 ,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 ,例如“悄悄”、“轻轻” 、“沉默 ”,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 ,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 ”,三字尺 ,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 ,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 ,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 ,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 、“柔波”、“星辉 ”、“软泥” 、“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

这三者结合起来 ,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 ”,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 ,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 ,清新飘逸的风格 。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 、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 ,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 、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 ,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 ,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 ,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 ,《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

再别康桥文化常识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 ,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 。此诗语言清新 ,有着突出的通俗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 ”、“悄悄”等词也是重叠的,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 ,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 ,二 、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 ,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 ”“星辉 ”“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 ,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 ,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 ,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外 ,新格律诗创作也被刘半农、冰心、朱湘 、陈梦家、饶孟侃、孙大雨 、刘梦苇、戴望舒、曹葆华 、沈紫曼 、艾青、汪静之、钱君陶 、何其芳、贺敬之、郭小川 、卞之琳、林庚、袁水拍 、袁可嘉、臧克家、王亚平 、余冠英、邹绛、鲁藜 、阮章竞 、绿原、屠岸、公木 、刘征、刘章等诗人秉持、奉行 ,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格律诗创研浪潮。

1992年11月28日,新文学史上第一家以倡导和发展“现代汉语格律诗 ”为宗旨的文学社团——现代格律诗学会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并于1993年9月更名为“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 ,公木任名誉会长,于公平任名誉顾问,艾青 、卞之琳、李瑛、张志民 、吴松营、吴奔星、杨子敏 、林祖基、贺敬之、徐迟 、屠岸 、藏克家等任顾问 ,胡建雄任会长,黄淮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首届理事会由丁国成、丁慨然、石祥 、刘征、许可、张万舒 、纪鹏、何火任、汪国真 、钱光培、刘功业、刘章 、浪波、申身、马晋乾 、张承信 、李庆、王中范、黄锦卿 、于中信、刘镇、阿红 、中申、朱雷、陈玉坤 、思宇、钱万成、崔立兴 、中流、程文、李忠利 、吴欢章 、吴钧陶、钱春绮、顾国柱 、葛乃福、潘颂德、吴开晋 、孟宪忠、桑恒昌、丁芒 、江锡铨、许霆、周仲器 、周渡、鲁德俊、骆寒超 、董培伦 、龙彼德、刘钦贤、陶保玺 、陈良运、熊俊桥、王光明 、范方、刁永泉、白渔 、石河、马新朝、张永健 、邹建军、潘大华、丁鲁 、杨德豫 、韦丘、西彤、张朔 、郭光豹、吕进、邹绛 、梁平、蒋登科、穆仁 、梁上泉、木斧、毛翰 、陈本益、陆棨、米及思 、晓雪 、袁冬苇、王一桃、晓帆等300名成员组成 ,并于1994年10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雅园宾馆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与会诗人 、学者六十余人,是新文学史上首次规模这样宏大的专门研讨现代格律诗的盛会 ,史称“雅园诗会” 。中国作协书记张模专程到会祝贺,并收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贺电、贺诗、贺画 、贺信五十余件 。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与会诗人学者共同认为发展与建设现代汉语格律诗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是“五四 ”以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必然。通过研讨 ,会上第一次对中国现代格律诗发展的现状及导向,达成了具有“最低纲领”性质的共识,即现代汉语格律诗应当具有“鲜明和谐的节奏 ,自然有序的韵式”的艺术特征,既要继承和发扬古代汉语格律诗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吸收自由诗的灵动素质和借鉴外国格律诗的某些长处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的现代的格律诗来。会议期间还倡议建立“中华诗塔 ”和“中华诗书画博物院”,引起诗坛的广泛关注 。至今,该学会已出版会刊《现代格律诗坛》11卷 ,编选出版《中国新格律诗选萃》 、《雅园诗选》、《彩虹鹦353小汉俳诗家精品诗选》、《雅园诗论选》等选集数种,主编出版的“雅园诗歌丛书(诗丛 、诗论丛、译丛)”已达十余种(预计出齐达到30种),学会旗下的雅园出版公司还出版其它现代格律诗集、诗论集等数十种 ,掀起新格律诗史上的第三次浪潮。进入新时期,又有一批热衷于现代格律诗事业的老中青年诗人和学者,陆续加盟其中 ,令其初步完成了新老交替 ,为现代格律诗的振兴,为中华诗园的筹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新世纪以来 ,随着网络交流平台的大量出现和《新国风》 、《世界汉诗》 、《格律体新诗》、《东方诗风》、《韵律诗歌报》等发表阵地的应时诞生,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格律诗创研实践者,他们同前辈们一起 ,明确反对诗歌与现实 、与大众、与传统隔绝,强调诗歌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 、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编选出版了《中国现代格律诗选萃》、《中国现代格律诗大观》 、《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2006年格律体新诗选》、《现代诗人诗选》等作品选集及《秋琴集》(王端成/著) 、《枫韵集》(王端成/著)、《梦中家园》(李长空/著)、《尘世书》(李长空/著) 、《八行 、十四行诗百首》(万龙生/著)、《齐云新诗选》(齐云/著)、《我的诗》(卜白/著) 、《秋水涟滟格律体新诗选集》(王世忠/著)、《香生格律诗集》(张先锋/著)、《视线内外》(晓曲/著) 、《雨中百灵》(任雨玲/著)等格律新诗集 ,发表了《新诗:诗体重建》(吕进)、《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孙逐明)、《格律体新诗论纲》(万龙生) 、《汉语新诗格律学》(程文)、《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许霆)、《格律诗的“自律 ”与“共律”》(周仲器 、黄淮)、《简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晓曲)、《论格律体新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李长空) 、《论格律体新诗的艺术属性》(周拥军) 、《诗帜》(于进水)、《汉语诗歌韵律学》(刘聪美)、《中国自律体新格律诗论》(李长空)等大量新格律诗诗学论文 。2005年,虽有诗歌理论家提议把原“新格律诗” 、“现代格律诗 ”诗体改称为“格律体新诗 ”①,并得到东方诗风论坛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大部分成员的响应 ,但该提议未能成为新格律诗界的广泛共识,“新格律诗”、“现代格律诗”诗体名称依然活跃在诗坛,还诞生了“韵律新诗 ”诗体新名称 ,但都奉闻一多先生的《诗的格律》为理论奠基石。2007年10月20-21日 ,在新格律诗之父闻一多先生的经典论著《诗的格律》发表80周年之际,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在常熟举行,与会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对新时期以来新诗格律与格律新诗的发展作了梳理和总结 ,并达成部分共识。2008年底,为了“发现 、促进和培养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评论 、编辑、翻译的新生力量”,由《格律体新诗》杂志编委成员余小曲、李长空 、张先锋等发起创立中国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 ,截至2012年,创会会员已发展到120余人;2010年,为了“高举诗歌韵律之旗帜 ,走诗歌韵律之道路,研究、宣传、普及 、推广和振兴诗歌韵律 ”,由诗人于进水等发起创立中国韵律诗歌学会 ,也取得了部分成绩 。

新格律诗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回归,相信伴随着民族信心的重新拾回以及新诗的螺旋发展轨迹 ,未来新格律诗创作会逐步繁荣起来 ,理论也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推广并逐渐固定下来。一个以当代诗词、自由新诗、格律新诗三足鼎立的局面终将形成。

注释①:“格律体新诗”名称最迟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出世 。《中国诗宇宙》1980年1月号编发了丁慨然的《格律体新诗概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编发了陈良运的《试议格律体新诗发展前途》,《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编发了孙大雨的《格律体新诗的起源》 ,其时这个诗体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以至于不为诗界所熟知。

(论文作者李长空。原刊《诗评人》2006年总第3期 、《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2期 ,收入刘海涛教授、宋立民教授联合开发的“大学写作”课程系统--《文学写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013年对原文修订完善后 ,全文刊于《写作(上旬刊)》2014年4期 )

1. 《再别康桥》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一、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 ,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 、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 ,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诗歌内容:①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分别是:云彩,金柳,柔波 ,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 ②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 ,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 ,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 ,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 ,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 ,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 ,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 三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 建筑美 。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 ,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 ”等词语 ,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 ”“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 ,彩;娘,漾;摇,草;虹 ,梦;溯,歌;箫,桥;来 ,彩 。

B ,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 ,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3 、建筑美 ,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 ,给人以美感。 四 、知识点训练: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 ”,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 ,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

B. 第二至四节 ,诗人用“金柳”“艳影 ”“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 ”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 ,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 ”紧承上一节的“悄悄 ”和“沉默” ,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 ,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余音袅袅 。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 ,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 ,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 ,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 3、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 ,。

2. 再别康桥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音乐美(押韵)A、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 ,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以《再别康桥》为例,其押韵 ,韵脚为:来,彩(ái);娘,漾(iáng);摇 ,草(áo);虹 ,梦(óng);箫,桥(áo);来,彩(ái).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音律和谐. B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 ,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绘画美(词藻)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 ,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青荇,彩虹 ,青草”等词语 ,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 ”“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给人以立体感. 3.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 ,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

3. 《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啊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 ,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 ,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 ,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 ,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 ,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 ,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 ,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 ,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 ,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 ,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 ,是实写 。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 ,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 ,好像柔水一般 ,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 。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 ,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 ,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 ,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 ,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处放歌 。

"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留恋 ,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 。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 ,对明天怀着希望。

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 。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 ,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 *** ,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 ,包括古诗来理解 。"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

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 ,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 ,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 ,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处无声胜有声" ,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 ,白花盛开 ,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 ,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 ,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 。

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 。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 ,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 ,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 ,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

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 ,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 。

4. 再别康桥的写作特色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 ,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 ”“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 ”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 ,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 ,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金柳”“柔波”“青荇 ”“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意境鲜明 ,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 ”“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从侧面表现了“五四 ”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 ,如“我 ”与“西天的云彩 ”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 ”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 ,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5. 再别康桥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很多人认为《再别康桥》就它的思想内容而言 ,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表现的是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

我认为《再别康桥》让我看到了一颗诗人的心---一颗坦露的真诚的赤子之心 。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美的自然 、美的人生 、美的梦想的眷恋与追求。

怎么能说这些没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呢? 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 ,不只是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更是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康桥”被他称为“难得的知己 ”,“生命的泉源”“精神的依恋之乡”。康桥的自然风光开启了诗人的心灵,诗人在星光下听水声 ,听近村的晚钟声,听河里倦牛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和谐在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诗人的性灵 。

他在自然的“真美 ”与“纯美”中 ,追求生命的“真”“善 ”“美”,生命的“真”“善 ”“美 ”间接的反映到艺术作品中,艺术形式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应该说 ,没有对自然 、对生命、对艺术的挚感真情 ,没有一颗坦露的热烈的赤子之心,也就没有《再别康桥》。

诗中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正像是喃喃自语 ,又像是浅回低吟,平时内心充溢看惊喜欢畅,正因为来时的惊喜欢畅 ,让诗人走时充满了眷恋与惆怅 。所以轻轻的走时不可能正如轻轻的来,话不正谈,偏反差说 ,在反差中,恰恰流露了难以抑制的真情,古人讲以乐景写哀情 ,以情景写乐情。

一倍增其哀乐。《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菲菲 。”

与此同理 ,走的时候偏偏回想起来的情景,在感情两极的对照反差之中,诗人的内心则需读者去补充想象 ,在“轻轻的 ”重叠与反复之中,曲折迂回,缠绵悱恻 。 诗的第二节 ,转入了对康桥自然风光的描写,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浪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让人目眩神迷 。

“新娘”既娇羞默默 ,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 ,神秘、华美 ,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 诗的第三节写道:“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 ,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一体。

只做一条水草,就心満意足,其乐无穷 。实际上自然的纯美 ,让诗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尘世的苦病 、烦闷、束缚、压抑 、枯燥,全都远去了 ,剩下的只有这纯净、安宁和自由。

所以诗人沉浸在灵魂的安宁和自由中,要放声歌唱,追寻梦想了。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

这节诗行一般理解为晚上泛舟回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认为这一节诗,实虚兼有 ,合二为一,既是实景,也是虚情 ,情景交融。

寻梦,而且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在这里的梦不是一般意义的梦 ,而是人生的梦,艺术的梦,爱情的梦 ,他远离了束缚他的一切 ,在这梦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拥抱生活,拥抱美 。 诗歌的第四节 ,陡然一转,由梦境回到了现实,现实的自己已经不能放歌了。

笙箫是可以吹奏的 ,可诗人的笙箫只能是悄悄的了。康桥也为诗人沉默了,也体察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

诗歌通过一系列的铺排蓄势之后,诗人的别离的情感达到了 ***  ,和第一节诗在重复中又有了变化 。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句变成“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轻轻的是无声,悄悄是无声加无言,无言是内心的感受。情感的内涵更多 ,悄悄的来时 ,欣喜兴奋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喜悦,走时悲伤难过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哀伤 ,感情的两个极致并列在一起,诗人内心的感受,需要读者自己去慢慢领会 。

诗的第一节是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理智的告别,淡淡的忧伤;诗的最后一节,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挥一挥衣袖 ,动作比轻轻的招手力,可却是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来就不可能带走 ,把不可能的事偏说成可能的 ,语言的不合常情,恰恰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康桥是诗人生活的梦,爱情的梦 , 艺术的梦,诗人像呵护自己的情人一样,不忍心打扰她 ,同时诗人也清楚,康桥带走了诗人的一切。

带走了诗人的灵魂,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梦想 ,这美好的一切,永远地留在康桥。 总之,《再别康桥》打动读者的是诗人内心流淌出来的真情 ,艺术家只要有一颗坦露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就是有思想性,就不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堆砌起来的浮华与空洞 。

我们喜爱徐志摩 ,喜爱康桥 ,是因为我们同样慨叹美好的情感,美好的追求的消逝,同样留恋难舍生活中曾有过的纯真的、纯粹的梦。

6. 《再别康桥》的体裁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 ,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 全诗以“轻轻的 ”“走”“来”“招手 ”“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 、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 、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 ,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 、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 ,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 ,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 ,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 ”“建筑的美 ” ,《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

关于“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解读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抱琴心的头像
    抱琴心 2025年09月06日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抱琴心”

  • 抱琴心
    抱琴心 2025年09月0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解读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解读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

  • 抱琴心
    用户090612 2025年09月06日

    文章不错《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解读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翰腾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