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韩非的法治哲学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韩非的法治哲学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先秦法家并不像儒家、墨家那样自成一派,也不大讲师承关系,他们只是在思想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 ,他们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即以法治国 ,一切由法裁断 。其次,注重实力,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再次 ,强调君主专制。最后,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 、势、术、刑 、罚、赏、利 、公、私等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是法家思想的支柱 ,使法家的思想独具特色 。
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是战国后期韩国人,贵族出身。韩非是儒学思想家荀子的学生,但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韩非口吃,不善于说,但很善于写 ,著有《韩子》五十五篇。韩非著书立说是为了挽救韩国的灭亡,但由于他讲的道理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他的君主专制思想深受秦王赢政的赏识。据说当赢政看到他的著作之后 ,禁不住拍案叫绝,感叹道:“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死不恨矣! ”后来赢政用武力把韩非“请”到秦国,由于韩非书生气太浓,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结果在他的同学李斯的陷害下 ,冤死于狱中。韩非死在了秦国,其以法治国的思想也留在了秦国,并被付诸实践。
韩非的思想不是理论逻辑推理的产物 。而是通过“观往者得失之变”,即从历史的纵横关系中思索治国之道。他在总结先秦法家思想的基础上 ,创立了以“法为中心 ”,“法”、“势” 、“术 ”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以前的法家,如慎到、申不害、商鞅等人 ,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势” 、“术”、“法 ”等思想 。在韩非以前的法家中,慎到重视“势”。所谓“势” ,就是权力,慎到认为在权、法、礼 、政策等政治各要素中,权力应放在首要地位。慎到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认识到 ,掌握权力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 。在政治中谁服从谁,不是以学识、才能和道德为标准,而是要看权势的大小 ,“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于南面而王 ,则令行禁止。由是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 ”慎到的这一说法显然是批判儒家崇德思想的 ,他的权力主义虽然忽略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但却符合战国时代你争我夺的历史现实。
申不害重视“术”。所谓“术”,就是权术 。术与法不同 ,前者须君主独操,后者要君民共守。法要公开,是一种明确的规定 ,术则要藏于心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申不害认为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左右的大臣 ,“妒妻不难破家也,乱臣不难破国也” 。为了巩固君主的地位,防止大臣的篡夺,申不害提出要以“术 ”来作为加强君权、驾驭群臣的办法 ,做到“君操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这样 ,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申不害的权术思想,虽然有利于加强君权 ,但助长了政治上勾心斗角之风气。
商鞅在“法 ” 、“势”、“术”中,虽然认为君主应该“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 ,而恃其术 ” 。肯定了“势”、“术”在加强君权中的作用。但他更重视“法 ”。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在执法过程中强调要轻罪重罚 。轻罪重罚的逻辑是:它使人不敢犯轻罪,自然更不敢犯重罪 ,“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而商鞅认为实行轻罪重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爱民” 。关于“法者所以爱民也 ” ,商鞅也有自己的逻辑。因为实行轻罪重罚,人民都不敢犯罪,自然也无需再用刑 ,这叫做“以刑去刑,刑去事成”。他又说:“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鞅的这种以刑去刑论是残忍而野蛮的法治主义。
韩非总结了慎到 、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针对申不害只讲术不重视法的弊病,他指出:“申不害不擅其法 ,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而对商鞅只讲法不讲术的缺点,认为虽能以法致富,“然而无术以知奸 ,则以其富强资人臣而已。 ”于是韩非辩证地把“法”、“势” 、“术 ”三者联系起来,他说:“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无一 ,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法令不能治民防奸,而只注重法令,人君没有操持控制大臣的“术 ” ,就不能防止大臣犯上作乱,所以只有“法”、“势”、“术 ”并用,才能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 。
韩非提出有利于君主进行专制统治的标准 ,这就是“法”。什么是法呢?韩非说:“法者,事最适者也。”所谓“事最适者 ”,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 ,有利于君主之用 。而立法的目的是尊公废私,“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法令是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标准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而且执法必须要严 ,“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就是说谁违犯了法令就应当无赦 。
战国虎纹铜镜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反对贤人政治,提出“尚法而不尚贤 ”。他认为,对君主而言 ,无需待贤君而治,历史上的贤君和暴君都是千世不一出,绝大多数的君主是“中人”,“中人”只要“抱法处势 ”就可以治天下。甚至暴君如桀纣 ,若能“抱法处势”亦可以治天下 。
韩非的治国思想,特别他的以“法”为中心,“法 ” 、“势”、“术”有机并用的思想 ,二千多年来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使用。他的思想不能说不智、不明,但却没有像孔子那样捞到圣人的牌位。这是由于他太忠实于事实,只讲权术和法治而不关心道德 ,从而忽略了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 ”,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 ,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 ,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 ,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 ,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 、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 ,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 ”)一人手里 ,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 ,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 ,“散其党”“夺其辅 ”(《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 ”(《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 ,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 ,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关于“韩非的法治哲学是怎样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翰腾号的签约作者“香旋小郎君”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韩非的法治哲学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韩非的法治哲学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先...
文章不错《韩非的法治哲学是怎样的?》内容很有帮助